作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柔柯
2016年2月24日,香港,科技公司Blockstream首脑来港就区块链技术讲演。(东方IC/图)
在比特币泡沫破裂之后,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却意外成为“明星”。传统金融机构希望借助区块链技术赶超互联网企业,创业公司更是将其当作一个新的风口。
8月中旬酷暑依旧,龚鸣走入上海长乐路上的某会馆内,为自己的新书《区块链社会》现场签售。
龚鸣是国内最早一批的区块链投资人,曾参与创作了《数字货币》《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等多部区块链作品,并创办了区块链信息门户网站——“区块链铅笔”。
龚鸣对座无虚席的签售现场有些惊讶,他表示,像区块链这样小众的话题竟然也能吸引那么多听众,有些出乎意料。
除了读者,现场还有不少慕名前来的投资人,一名来自某知名科技上市公司的职员就向龚鸣递出了名片,邀请龚鸣前来公司“指导工作”。
作为新型货币的研究者,比特币满足了龚鸣对经济自由的所有幻想:去中心化、去权威化、重塑社会信用体系,龚鸣2012年就参与投资比特币,是一名资深“币圈”人。
2013年12月4日,比特币价格达到了1147美元的历史最高点,远超同期黄金的价格。在中国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火币网上,兑换价更是创下了1∶8000人民币的天价。
然而政策“黑天鹅”接踵而至,仅一个月后,中国央行会同其它五个政府部门联合发布一则名为《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比特币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
这相当于对比特币判了“死刑”,比特币当天最大跌幅达到了惊人的35%,成交量也大幅放大,投资热钱“闻风而逃”。
泡沫破灭令所有人猝不及防,2014年2月全球最大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宣告破产。此后两年内行业似是进入“冰冻”期,根据比特币交易网站coindesk数据显示,2014—1015年间比特币价格一度降至最低177美元,与巅峰时1147美元相比跌幅达到548%。
伴随比特币泡沫破裂,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才重新被行业拿出来探讨,一些投资者认识到,比特币的最大价值并非数字货币本身,而是其背后的分布式记账方式(区块链)。
金融圈的新宠
金融圈最早开始热议区块链概念,几乎人人都在说这个词。
事实上自2009年比特币运行之日起,传统金融行业就开始了对这一新事物的观察,但并没有找到比特币与这些机构的契合点。
某银行资深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比特币完全匿名的交易特性,无法满足政府对金融持牌机构的法律合规要求,尤其是在客户资质审查及反洗钱方面的规定,监管部门无法查到比特币交易双方的任何确切个人信息,这也让比特币成为一些不法活动诸如毒品交易、洗钱的“温床”。
但传统机构看到了区块链技术作为底层架构的价值所在,于是自2015年起,各大金融巨头也闻风而动,纷纷开展区块链创新项目,探讨在各种金融场景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可能性。
《经济学人》将区块链描述为商业社会的“信任的机器”。而“信任”二字就是区块链技术的最大价值所在。
通常,交易双方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要达成交易,必须要依靠可信第三方做信用背书才能完成,比如在支付中,无论是消费、转账、取款,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作为信用中介存在后,才可以顺利完成资本的转移。
而区块链技术改变了这种“中心化”的信用创造方式,通过一条条块链取代了互联网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使得交易信息都能显示在共有电子平台上,并实现随时访问,从而解决了网路节点之间的信任问题。
这一特性也被视作与金融行业“天然契合”。通过区块链,交易双方可在无需借助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条件下开展经济活动,从而降低资产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转移的成本。
2015年起,各大金融巨头们也闻风而动,纷纷开展区块链创新项目,探讨在各种金融场景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可能性。
金融圈偏爱区块链技术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区块链技术将从帮助传统金融业重构其底层架构,将所有的金融服务场景都互联网化,为自己增加更多的互联网“基因”。
当年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中介的崛起,依靠的是远程快捷支付功能,其技术支撑是能够在多场景下提供便捷支付的IP网络系统;反观传统金融行业,仍需要通过程控交换机来进行数据交换,对应用场景限制很大。
而区块链的优势是,通过全新的传输数据方式,帮助金融机构解决点对点的传输问题,解除对金融行业服务的场景限制,让传统金融机构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与互联网企业竞争。
2016年8月,工信部在北京组织召开“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筹备会暨白皮书编写启动会”,宣布开启制定行业标准,这意味着官方对区块链技术的正式接纳。
伴随比特币泡沫破裂,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才重新被行业拿出来探讨。(视觉中国/图)
区块链如何落地
“区块链概念刚出现时,币圈人并不友好,一些人认为脱离比特币谈区块链是不务正业,违背了中本聪的设计初衷。”龚鸣说。
在龚鸣看来,这类分歧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技术信仰或是认知,而是币圈玩家担忧区块链可能对比特币投资造成分流,比特币和区块链似乎成了“二选一”的买卖。
相比仍在比特币泥潭中挣扎的同业,蒋海属于幸运的少数人。在比特币泡沫偃旗息鼓的2015年,蒋海在北京创建了专业区块链公司布比。
成立至今,布比已有员工四十多人,几乎全是技术人员,主要业务是为其它企业接入区块链技术来完成特定服务,应用范围包括数字资产、贸易金融、私有股权、供应链溯源、公式、电子发票等领域,客户多为金融企业。
他认为自己的经历是区块链行业中“最特别”的,因为大多同行是半路出家由币圈转业而来,而他是少有的“科班”出身。
2005年至2015年期间,蒋海在中科院读博士和做博士后课题研究的正是和区块链技术相近的分布式计算和网络协议。同时,蒋海一直在研究区块链的商业化路径,但当时还没有“区块链”这一说法,而是称作“去中心化信用基础建设”。
历经三年左右的酝酿,眼见比特币由盛转衰,蒋海感觉区块链的机会来了,随即创立了布比。
2016年3月,布比和阳光保险在积分领域落地了中国金融机构的首个区块链项目“数贝荷包”。这一项目通过将积分从各参与企业手中规整到区块链上,方便用户使用手里的积分,以此达到自由议价、互换、提升积分流通效率的目的。
在与南方周末记者对话期间,蒋海多次强调布比不会做数字货币生意,似乎是有意将区块链与比特币划清界线。
“每个新产业兴起的时候,都会有人想要浑水摸鱼,那些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各种数字货币进而圈钱的行为,肯定是伪区块链概念。”他说。
乍看之下,布比更像是一家IT服务公司,接受来自企业的IT系统订制需求,与市面上的软件服务公司没有本质区别。
现实中还有另一类参与者,他们链接了区块链公司和企业客户的需求,同样是区块链技术的受益者。
邵建良是新三板上市企业融都科技的副总裁,该公司主要是为金融企业开发相关交易系统,合作对象包括券商、P2P、小贷公司、产业资本类金融平台等。
“今年4月我们刚和某区块链公司进行了合作,在为企业设计交易系统的时候,将部分区块链功能嫁接到这一系统中,以此提高交易系统效率、增强数据可信度,效果还不错。”邵建良介绍。
由于尚处于发展初期,数据存储和增信是当前少有的能够被实际运用的区块链应用。
相比将数据存储在第三方如云端,区块链存储有两个明显优势:一是真实可信,作为目前最为成熟的区块链体系,比特币在每个交易节点都进行数据备份的设计原理,能够防止信息遗失或被人为篡改,最大程度保证数据的真实;二是信用增信,正是因为上述原理,企业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为自己的数据做增信,以此减少中间信用成本。
这也是区块链最最具有颠覆意义的功能之一——改变信用产生机制。
通常情况下,企业想要获得贷款或投资,必须通过第三方机构(诸如审计公司、银行等)核实经营数据后才能得到授信,此间需要付出大量信用成本。
若将数据放入区块链存储,一方面信息的多点备份让企业不用担忧数据遗失或者被篡改;另一方面数据可信度大大增强,银行或投资机构可以通过这一技术获取企业最真实的经营数据来评估风险,杜绝了数据作假的可能。
上述两种通过给其它公司做概念验证(POC:Proof of Concept)或私链定制然后收费,是目前主流的区块链盈利方式之一,但也只是区块链技术发展初级的应用场景。
正路还是邪路?
但在“概念先行”的中国互联网圈,区块链正逐步沦为一些公司自我炒作、增值包装的工具,不少此前毫无区块链研究经验的企业转身就成了区块链企业,A股市场甚至出现了“区块链概念股”一说。
但其中绝大部分公司仅仅发表了意图进行区块链研究的公告,并无实际研究成果或创新。
2016年4月,北京熟信科技有限公司CEO迢书在其个人微信公号上撰写了一篇关于区块链的文章,该文题为《区块链、大数据、P2P、普惠金融——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邪路》,作者从数据征信的角度,质疑区块链技术正被严重高估。
迢书指出,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不仅不能解决当下征信数据数量少、质量差、相关度低的痛点,反而还有暴露用户数据的危险。他更在文中将区块链比作当下资本圈的又一个庞氏骗局,直言区块链依旧在沿用此前P2P、大数据、普惠金融“概念先行”的招数,俨然是走上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邪路”。
经过互联网媒体的加工、转载后,该文迅速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
随即,瀚德金创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曹锋撰文驳斥了上文观点,称其用“一知半解的区块链外行认识加上略显混乱的逻辑”,“得出了一个“横空出世”的重磅观点,颇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先知风范。此后,北京人民汇金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立仁也对迢书的文章做了逐条反驳,指出了迢书的五个技术认知错误,包括对分布式存储系统的误解、对比特币价值的误读以及对区块链加密技术的无视等。
曹锋承认当前区块链技术尚未成熟,并将当前区块链的发展状态与18年前的电子商务进行类比。
但技术真正成熟后,行业将会迎来颠覆性的发展,就像当年的阿里巴巴和马云,正是在不断被“捧杀”中一手建立发展了如今的“阿里帝国”。
如今,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区块链出现的问题和风险,也已经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现实中发生的问题远不止一个征信,除去因应用性能低、交易频次少、技术应用生态环境缺失等技术客观因素造成的效率低下,还有被黑客恶意攻击的安全问题。
以此前轰动整个区块链界的The DAO事件为例,The DAO是以太坊上的一个众筹Dapp(去中心化应用),2016年6月,有黑客利用合约设计漏洞对该应用发起攻击,总计劫持了高达360多万以太币(按事发前价格折算约5亿人民币)。
庆幸的是,以太坊团队通过立即更新协议的方式,将其间所有相关交易做无效处理,保全了The DAO上的资产。尽管最终漏洞被修改,但很难想象,如果类似攻击发生在银行、保险等大型金融机构上,将造成多大的损失、最终是否能挽回。
这场事故不由得让人产生质疑,在底层技术逻辑和应用环节都不成熟时,是否应该将区块链过早应用到实际中,尤其是金融这一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中?进一步来说,对尚处萌芽阶段的区块链而言,过早、过分追求商业化是否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拔苗助长”?
按照目前的情况,已有业内预测,区块链企业层出不穷下,或将迅速淘汰一大批公司,正如当年的比特币、P2P一样,一夜繁盛后就此衰落。
“谁都不想盲目交学费”
信用评级机构穆迪的一份区块链报告显示,近两年全球关于区块链的投资数据总体呈现线型向上的趋势,截至2016年7月15日,全球共有约149家比特币和区块链创业公司获得了总计超过12亿美元的VC投资。
但实际上资本对区块链投资还未进入指数级上升状态,平均800万美元左右项目投资额度,相比当前动辄数亿美元融资的互联网企业却又显得不值一提。
肖风希望区块链能够出现一场真正的泡沫,并且最好发生在中国。“2000年互联网泡沫造就了谷歌、雅虎等一批伟大的互联网企业,这也说明只有资本的进驻,才能带来技术的快速增长;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希望区块链能有这样一场泡沫”。
在担任博时基金总经理多年“功成身退”后,肖风2011年前往万向集团旗下万向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万向控股)担任副董事长,主管集团金融业务。
肖风虽出身传统金融行业,但他始终看好金融科技领域,他一直在等待一项“杀手级”新技术的出现,其力量足以颠覆传统金融行业。
2014年比特币式微,当时已陆续有大型机构宣布投入区块链技术研究,肖风觉得自己等来了机会。
接下来就是马不停蹄的布局。2015年9月,万向控股发起建立了国内首个区块链技术开发与推广的机构——万向区块链实验室,目标是促进区块链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
同年10月,全球首届区块链峰会“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在上海召开,来自海内外近三百位区块链领域的技术极客、创业精英、学界专家、投资人、金融机构代表和监管决策者来到会上,共同探讨区块链技术的未来,而该大会背后的主要推手正是肖风。
有参会人士告诉记者,此次峰会的信息量很大,聚集了国内外多名知名区块链创业团队和项目,包括时下最为知名的几个区块链项目如以太坊(Ethereum)、Factom(公证通)、Circle等。
其中,以太坊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编写平台,开发人员能够在其中建立和发布关于投票、金融交易所、众筹、公司合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交易;公证通主要帮助商业社会和政府部门进行数据管理和记录;Circle则是目前最大的比特币支付应用,不久前公司D轮融资还获得了IDG、百度、中金、宜信、光大等中国企业的跟投。
就在上述会议结束后不久,万向控股设立一只总价5000万美元的基金,专门用于投资全球范围内与区块链相关的项目,万向控股将作为基金的唯一合伙人。
“目前基金的投资项目就快到30家,预计会用掉3000万美元的资金。”这是该基金最新的成绩单。
这些项目大多数集中在金融领域,且多投资应用层,对底层技术的投资很少;同时每项投资额度不大,基本都在数十万美元到百万不等,属于较为前期的天使轮或者A轮投资。
对于为何只投资应用层面项目,肖风解释称,这是因为中国企业在底层技术的标准争夺上没有太多发言权,但在开发应用方面国内企业能力很强,行业通用标准一旦制定完成,中国在区块链方面就大有可为。
肖风透露,万向对区块链行业的投资主要分为三步,首先采取广撒网的方式,挑选一批看好的项目进行财务投资,投资比例一般为5%-10%;然后在整个行业中找准1到2个重点发展方向作战略投资,其投资比例会适当扩大到20%-30%。
“最终是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能够反哺母集团业务——金融和汽车制造的创新平台,将汽车制造和管理整体智能化、智慧化。”
尽管已有不少投资人像肖风一样感觉到了风口将近,不乏有意愿提前铺路者,但区块链在中国仍未出现各路资本扎堆投资的“盛况”。
资深互联网行业投资人老宋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老宋就注意到了区块链,但一直说服自己按兵不动。
据老宋介绍,业内像他这样以观望为主的投资人不在少数,一方面投资者大多偏向对项目进行B轮、C轮投资,也就是企业有具体产品形态或清晰商业模式后才进行投资,而现在大多区块链公司还只是初创企业,还在天使轮或A轮阶段。
另一方面,当前区块链仍处于发展前期,好项目少、懂区块链的人更少,投资人无法辨别项目的好坏,所以还在观望学习中。
“技术路线还不明确,行业不确定性太多了,谁都不想盲目交学费。”老宋表示。